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始建于1931年3月1日,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肿瘤医院。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2018年12月4日,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历史发展:
医院前身是“中比镭锭治疗院”,于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
1937年10月,圣心医院和中比镭锭治疗院暂时迁到法租界齐祈路45号(今岳阳路45号)。
1938年9月迁到霞飞路1729号。
1939年6月中比庚款委员会将镭锭治疗院无偿转交给比利时驻华医学会。
1940年1月,比利时驻华医学会又将中比镭锭治疗院的管理委托给天主教会,由圣方济合会安排该会修女掌管治疗院,宋梧生仅保留“医学顾问”的名义。
1945年9月,汤于瀚辞职,国民党卫生部代表和比利时驻华医学会代表联席会议决定聘请放射科医师徐惊伯为院长。
1946年,比利时驻华医学会将中比镭锭治疗院交给国民党政府,并由卫生署派金宝善医师主持镭锭治疗院管理委员会工作。
1947年,医院增添了深度X线治疗机、菲利浦X线诊断机、菲利浦接触式X线治疗机,同年10月,因徐惊伯院长应邀赴美访问,由理事会出面聘请吴桓兴为医务院长,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50年2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中比镭锭治疗院。
1951年7月中比镭锭治疗院更名为上海镭锭治疗院。
1954年1月起,上海镭锭治疗院划归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并定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
1960年医院迁到东安路270号。
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又划归为上海市卫生局更名为上海市肿瘤医院。次年上海市肿瘤防治办公室设于医院内,开展了防癌宣传,并于1970年建立启东肝癌现场防治基地。
1987年上海市抗癌协会成立并挂靠在医院。
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并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医院也成为当时复旦大学8所附属医院中的一所。
优势专科:
医院设有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胸外科、胃外科、大肠外科、泌尿外科、胰腺外科、肝脏外科、脑脊柱外科、骨软组织外科、肿瘤妇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综合治疗科、麻醉科、放射诊断科、检验科、药剂科、内镜科、病理科、超声诊断科、放射诊断科、心肺功能科、核医学科、营养科2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肿瘤学、病理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病理科、中西医结合科、肿瘤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3个(乳腺癌、放射治疗、病理学),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1个(恶性肿瘤),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A类1个(临床病理学)。
医疗设施:
医院设有核定床位8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9张。拥有多功能ECT、Siemens Biograph® 16HR PET/CT、Siemens Eclipse® ST小型医用自屏蔽回旋加速器、BQSV热室、全自动分装仪、各类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全自动合成模块、Radio-HPLC、TLC及放射性活度仪、小动物影像设备、罗氏前处理系统、Modular D+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e 601检测系统、强生Fusion干式生化分析仪、IQ-200尿沉渣分析仪、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海伦娜蛋白电泳仪、戴安娜和强生血型鉴定仪、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西门子化学发光仪、帝肯全自动酶免仪,以及东亚系列血球分析仪、梅里埃细菌鉴定仪、BACTEC 9120血培养分析仪等设备。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